2018.8.1
《閱讀空隙》—導讀
在導讀中,簡政珍女士說,Virginia Woolf很讚賞珍.奧斯汀,因其作品中時常具有空隙,也就是未書寫的部分。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所謂的空隙即文本中並未書寫完全的部分,迫使讀者必須中斷閱讀,用自己的意識、自己的語言來填補那些空隙。當讀者將自身也拉進文本世界中時,才會讓讀者有自己的詮釋空間,拓展讀者心智。每一位讀者所詮釋出來的意味都不盡相同,這才是一個文本偉大之處。
「敘述者或隱藏作者介入角色對他人意識的閱讀,旨在提醒讀者,他所見的是一個閱讀意識與詮釋意識的世界。就像角色從閱讀他人而回歸自我,讀者也在閱讀敘述者與角色間盲互地詮釋意識時,提出對他們的疑問,由此回返自我填補空隙的潛能。……意義的延伸和自我的發現,都在空隙中完成。因此空隙成為選擇或淘汰讀者的門檻。」(xvi)
很新穎的想法。如果放到現實中,或許可以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模式來比喻:一個好的老師絕非將他所知道的知識一味地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教育更不該如此,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一問一答,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或再次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凝固、重新整理,並且在自己已經認同該知識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話詮釋出來,該問題即是空隙。
內文
這是第一次接觸意識流小說。
之所以會知道Virginia Woolf這位女性是因為大一下修到了剛彥的英文課,那堂課其實很有挑戰也很有趣,課程教材是以BBC Radio中的Great Lives為主,每一週都要認識一個偉大的生命。廣播節目的形式是一位主持人與兩、三位來賓討論著當週人物的生命如何偉大、如何特殊等等。曾上過John Lennon、Hannah Arendt、Oscar Wilde等等,還有這本書的作者—Virginia Woolf。
其實廣播中的內容現在也忘的差不多了,只記得她是位女權主義者,寫過很多了不起的巨作,但為精神疾病所擾,最後是用走入河中來結束一生的。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Mrs. Dalloway了吧。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忘記是從哪得來的資訊,一直很想看一部電影叫The Hours(中文名:時時刻刻),由三位大咖女演員主演:Julianne Moore, Nicole Kidman, Meryl Streep,是部2002年的深度片(對我來說啦哈哈),和Mrs. Dalloway這本書的關係可大了。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電影內容是描述三個身處不同時代的女人圍繞著Mrs. Dalloway的故事。Julianne Moore所演的女人在閱讀了Mrs. Dalloway後對於自己的家庭改了觀,因而做出了某些決定、Nicole Kidman演的就是Virginia Woolf本人、Meryl Streep演的則是Mrs. Dalloway的翻版。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就更想去閱讀看看Mrs. Dalloway這本書了~~
剛彥曾說過意識流小說很難讀懂,因為它所描寫的是人們腦海中的一切畫面,解讀各個神經訊息傳達到大腦過後的畫面,一下是Mrs. Dalloway看著街道上車子時的想法→聯想到哪裡的鄰居→聯想到過往的回憶,諸如此類。它所寫的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做的事:想。再者,作者在描寫故事時,時常會從A人物的第一人稱突然跳到B人物的第一人稱,有時又會以第三人稱來描寫A、B人物所處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剛彥說很難讀懂的原因吧。
剛開始在讀這本書時,其實還蠻吃力的,完全沒碰過相關類型的文學書籍,根本不了解作者的筆法,花了很大的力氣反覆看某些句子才能釐清人物的話語與思想,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又很容易睡著XD。
但看了二三十頁開始進入狀況後就開始慢慢發現這本書引人入勝之處了。意識流小說固然在某些描述下很難讓人理解,但就因為它是意識流小說,文字間所帶給讀者的是該人物第一手的思想,而非尋常小說作者透過第三人稱所描繪出來的,第一手的思想相較其他筆法之下,帶給讀者的是更為親切、更貼近內心的感受。假如今天書中人物的想法、感情與讀者曾經的想法、過往的感情不謀而合,那麼讀者所能感受到的就會是像,找到相同遭遇的人的同病相憐之感吧。我看到了和我一樣想法的人物,這會是件多麼難得的一件事。
這是我個人對於意識流小說的看法。
故事從Mrs. Dalloway(Clarissa)準備宴會開始,後來轉到了她與Sally的感情,這一段可能是我最喜歡的哈哈,再轉到了Clarissa與Peter的重逢,主要是從Peter的內心世界來描寫這一段,再從Peter的垂頭喪志寫到了他和Clarissa以前的感情故事,她是多麼的倔強、固執,有時候又是多麼的冷漠,但只有她才能真正懂Peter的心情,只需眼神就能知道彼此在想什麼的默契,儘管最後Clarissa嫁的不是Peter而是Richard。
後來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Septimus和Lucrezia的故事。剛開始從第三人稱寫著Septimus和Lucrezia在公園裡的奇怪互動,Septimus總是對著空氣講話、自言自語,有時又對著雕像聊天,有時又說著奇怪的話,讓Lucrezia瀕臨崩潰邊緣。從讀者的角度看,很明顯的就是Septimus是位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可能是思覺失調症吧),而Lucrezia束手無策。後來也從Lucrezia的角度寫了她何等的痛苦,面對丈夫如此,也喪失了工作能力,完全無助只能求助名醫的心情。但奇妙的是接下來,從Septimus自己的觀點所寫的內容,他自己確實是常常在和不存在的人、事、物生活著,但在某些文字間,讀者卻能曉得Septimus自己其實知道自己的創傷在哪,只是無法或不願意去面對它,然而這一切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唯有從Septimus自己的意識去剖析才能看出端倪,而這是讀者的福利。這也是意識流的獨特之處。
另外,就故事整體而言,我個人覺得最精華之處在於,書中描述關於「生活」的部分,那種時而無奈時而期待,又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聊天、互動拼湊成那些曾經的感覺。生活這層面太抽象了,講得越多,離真實卻會越來越遠,還是要由各位自己去體會才能感受出這本書所散發的魅力!
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