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要想在短時間內閱讀完一本書,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讀書會。

如此就能迫使自己捷運上閱讀、吃飯閱讀、生活空檔閱讀、睡前閱讀;此外,因為這本書,我因而認識到了電子書的美好!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新了,是2021年5月初版的,各大圖書館都還沒能借閱,也不想再另外買書,因此嘗試了電子書的形式。沒想到背景色、字體大小、字寬、行距、每頁字數都能操之在手,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額外駝著一本厚厚的書徒增肩頸困擾,並且再也不用於出門前猶豫今天到底該帶哪本書出門(更常發生的則是帶出門結果連一頁都沒翻開),隨時隨地,只要手機有電,只要有時間,哪裡都可以是閱讀的空間。


讀書會則沒有太多印象深刻的收穫,就不贅述了!

(廢話結束)


這本書短短沒幾頁,但承載的感情重量卻是無法想像的深刻。歐文是精神科醫師,也是一位存在主義治療師與作家;瑪莉蓮則是法文學者、歷史學者與女權主義作家,兩人都是學術地位鼎盛的高知識分子,結縭超過七十年的夫妻,世界上又能有幾對戀人能相愛這麼久、相愛這麼深。

瑪莉蓮在八十餘歲時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知道時日不久,也擔心著歐文會為自己的逝去哀傷太久,因此提出了一起共同書寫一本書的主意,這也是在閱讀這本書第一個讓我touching的地方。瑪莉蓮寫一篇,歐文寫一篇,接續完成一本著作,不僅是紀錄下生命最後一程的風景,更重要的也是因著兩人的作家身份,為可能出現的生命哀痛帶來療癒。想當然爾,在讀到著作的中後半部時,看到只剩歐文一人獨自完成也更讓人不勝唏噓,雖然是生命中不可避免,但任誰也不想面對這樣的現實到來吧。


從認識兩人的高深涵養開始,到瑪莉蓮的疾病進展與轉變、其逝世,以及最後歐文的獨自調適,文章中有太多太多讓人煞羨的成就與幸福,以及太多太多相應而來的哀痛與酸澀。雞湯書或這類有關感情的書籍一直都不是我的選書範圍,但這本偶然出現的緣分卻讓我認識到,單純的詞藻,不需要華麗也無關乎語言隔閡,很簡單的就能寫出作者兩人間的溫情與情感交流。


而文章中也有太多值得記下的語句: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米蘭.昆德拉
身後活在人心,是為不死。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把激情比做使人盲目的太陽。人到晚年,當激情消沉,沒有了太陽的掩蓋,我們才開始注意到美麗的星空。–叔本華
我正靜靜地走向盡頭......清楚知道自己的最後心跳將永遠銘刻在我最後一頁的作品上,死亡,只能帶有一個死人而已。–沙特

縱使死亡離年輕的我們姑且還算遙遠,但能趁閱讀的此刻,偶而感受到死亡的恐懼與威脅,進而思考死亡意義也不失為一件好事。究竟這一生的成就會如何,究竟一生的成就會如何反應在面對死亡的當下;真的就如瑪莉蓮所言,只要對自己的一生無有悔憾,人生就不會是悲劇嗎?


最後想提一些看完這本書後印象深刻的點:

1.好嚮往他們的生活,上千本藏書、經常舉辦的文學沙龍、學者間交流研討,浸沒在文學、學術、閱讀與寫作中的生活原來是這副模樣嗎?

2.原來安寧療護與安樂死是可以並存的。原先的我一直以為這兩者會是天秤上的兩端,互相對立,然而在瑪莉蓮的例子當中,她先選擇了安寧療護,解決疲憊、嘔吐、疼痛等問題;然而到了疾病末期,面對了醫學與安寧療護的極限後,她最後還是選擇了安樂死來結束這精采的一生。

但前提應是,這得存在在高度文明發展的國家(避免安樂死遭到濫用),並且病人和身邊的愛人都已好好道別過,才能如此善終吧。

在人民素質強健起來以前,在確保安樂死不會被濫用以前,或許安寧療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還是勝過安樂死。

Comment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